探秘黔东南,寻觅那多彩的民族风情

2020-05-24 19:41:35 作者:-1   |   浏览(0

【为什么要去】

贵州 ,地处云贵高原,一直以来都是低调的存在于我国西南内陆地区。然这里不仅拥有连绵不绝的群山,滔滔汩汩的流水,绣在衣服上的古老文明,还有那回荡在舌尖的酸爽滋味,更有18个少数民族世居繁衍于此,生生不息。
在 贵州 ,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便是 黔东南 。 黔东南 苗族侗族自治州,位于 贵州 省东南部,这里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,并且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,这一切都使得 黔东南 多姿多彩,成为一个非到不可之地。

【黔东南环线】路线概览

行程概览: 重庆 - 镇远 -- 凯里 -- 西江 - 榕江 -大利- 从江 - 肇兴 - 堂安 - 肇兴 - 荔波 - 贵阳
Day1: 重庆 - 镇远
Day2: 镇远
Day3: 镇远 - 凯里 - 西江
Day4: 西江
Day5: 西江 - 雷山 - 榕江
Day6:大利
Day7:大利- 从江
Day8: 肇兴 侗寨
Day9: 肇兴 - 堂安
Day10: 肇兴 侗寨
Day11: 从江 - 荔波
Day12:大小七孔
Day13: 荔波 - 贵阳
Day14: 贵阳 - 重庆

【偏安一隅的八卦古镇】镇远古城

镇远 古镇是 黔东南 苗族侗族自治州 镇远 县名镇,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,是云贵高原上历史最悠久的名城。
古镇位于 舞阳 河畔,四周皆山。山水相依,河水蜿蜒,以“S”形穿城而过,北岸为旧府城,南岸为旧卫城,远观颇似太极图。因此有八卦古镇之称。

S型的 舞阳 河,孕育了这座太极古城。时值雨季,河水不似往日般清澈碧绿,反而无比浑浊。
水位的上升,使得河畔房舍沉于水底,这一切使得这座城更显沧桑浑厚,不同时节不同风情。待江水褪去,它依然如旧。

※古镇的白日

白日漫步城内,古街古巷曲径通幽,石桥城垣错落有致,更有雄伟奇特、蜚声中外的青龙洞古建筑群和明清古民居、古巷道。每一块青石板、每一块青砖都记载历史遗迹,泣诉着千年古镇的沧桑。

祝圣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,名舞溪桥,因田氏土司家族内部仇杀,致使改土归流,修桥半途而废。此后屡塌屡修。1723年最后一次修复,正值康熙皇帝圣诞,为向圣上祝寿,于是舞溪桥被更名为祝圣桥。

“ 和平 村”旧址在 镇远 卫城 和平 街南侧,坐南向北,为一组由高大土石围墙圈围起来的建筑群。这里原是晚清时期 镇远 总兵署的中衡衙门。抗日战争中,成为国民政府第二 日本 俘虏收容所,作收容和管教 日本 战俘之用。

贵州 饮食酸辣为主, 镇远 美食种类非常丰富,其中酸汤鱼,牛肉粉都值得一尝。

石屏 山是 镇远 古城北面的屏障,与青龙洞隔河相对,也是古城制高点。
登上 石屏 山,可见 舞阳 河穿城而过,画出了一个大大的“S”形,把 镇远 分成了府卫两城。河水的南岸是卫城,为阳,有湘黔铁路穿过;北岸是府城,为阴,绝大多数古建筑都集中在这里。

石屏 山有东西二条上山路相通,一是从祝圣桥头的登山道登上玉 屏山 ,在早晨八点前和下午五、六点后可以免费进入; 二是从古 城步 行街里面的“四方井巷”或“复兴巷”穿行至上山道,这是当地人上山之路。

石屏 山的山脊之上盘踞着一段城墙,是 镇远 的府城墙,也有人说这是苗疆长城。现仅存一些残垣断壁,斑驳陆离的石阶略显沧桑。
站立于上,遥想当年,烽火狼烟,旌旗猎猎,兵家必争之地的古镇泣说着多少往昔的峥嵘岁月!

※古镇的黑夜

白日的古镇古香古色,而当夜幕降临,华灯初上, 镇远 开始变得色彩斑斓,河两岸的饭管、客栈、酒吧传来各种吆喝声、民谣曲,无比热闹。

【最大苗族聚居地】西江千户苗寨

西江 千户苗寨风景区座落于 黔东南 苗族侗族自治州 雷山 县 东北 部的雷公山山麓,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,是 中国 最大、世界无双的天下第一大苗寨。在这里,苗族农耕、节日、银饰、服饰、饮食、歌舞等民风民俗世代相传,是领略和认识 中国 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,被中外学家和民俗学者誉为保存苗族“原始生态”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,有“ 中国 苗都”的美誉。

【交通】由 凯里 火车站或 凯里 火车南站抵达 黔东南 州州府 凯里 后,从 凯里 洗马河凯运司乘至 西江 的班车,24元/人,平时1小时/班,节假日有加车,车程约1小时;也可从 雷山 县乘班车至 西江 ,7元/人,约2小时。

※田园西江

刚进苗寨,就可以看见横跨 白水 河两岸的风雨桥,一路细数,会发现整座苗寨里共有五座这样的风雨桥,每一座桥都是一道风景线。
在寨子的尽头,靠近一号风雨桥,沿着蜿蜒曲折的田间小路逐渐深入,一幅绝美的田园画卷映入眼帘。这里是 西江 千户苗寨粮仓所在地,层层梯田,架架水车养育了多少苗族人,生生不息,繁衍于此。

漫步 于田 园间的小路,偶遇年过多旬的老妇人背着行囊准备上山劳作,水塘里成群的鸭子在嬉戏,继续深入,只见一个孩子、一个小黄狗结伴而行,穿过那简易搭建的木桥,远处炊烟袅袅,如此悠然自乐的画面让人心生向往。

顺着上山的小路一直往上走,可以俯瞰整片梯田,绝美风光尽收眼底。不同于寨子里的喧嚣,这里宛若世外 桃源 般存在着。

※拾级而上,发现最初的模样

西江 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,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,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。
这里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场由当地苗族同胞表演的民族歌舞节目,他们将当地的色彩,华丽的服饰、欢快的歌舞向外界展示,同时也诉说着发生在这片美丽土地上的故事。

这种特殊的敬酒仪式,便是苗家向贵宾敬酒的最高礼遇——“高山流水”

苗绣是苗族人的一张名片,被称为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。独特的发髻,诉说着民族的文明;一根绣针,挑起色彩斑斓的丝线,细密的针脚,穿过了多少悠悠岁月。

众所周知,苗族人能歌善舞,且歌声嘹亮。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独立文字,于是通过唱歌的方式流传自己迁徙的历史。可以说苗族古歌,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心灵记忆。
西江 千户苗寨的古歌对唱,就是对苗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演示。演唱者全是寨中的老人,他们热情好客,笑容洋溢,纵使我无法听懂其中玄机,但依然为之动容。

穿行于小巷,拾级而上,会发现当地的寨民依然过着古朴的生活,他们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他们在石阶山道中重复的走着,上上下下,不知走过了多少岁月。

百年吊脚楼,年过九旬的老人拄着拐杖佝偻着立于楼前,画面是如此的沧桑,亦是如此的让人引发遐想。

※山巅的俯瞰

沿着寨子的小巷,步步而上,视野逐渐开阔,成群的屋顶现于眼前。苗寨吊脚楼依山就势,层层叠叠。寨是一座山,山是一座寨,名副其实的“山寨”。

吊脚楼是这个苗寨最大的特色,它是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。整个吊脚楼以杉木为梁柱,不用油漆,不加任何修饰,全木质结构,自然天成,朴实无华,冬暖夏凉,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。而苗族的能工巧匠们,不用图纸,上千个榫眼丝丝入扣,准确地将一座座吊脚楼楔合在一起,建在斜坡之上,足见其智慧非凡,令人赞叹。

恰逢苗寨蓝天白云,晴空万里。面对连绵的群山和山上鳞次栉比的吊脚楼,寻一处高点,悠闲的坐看天际云卷云舒,地上山峦光影变化,无比惬意,也无比羡慕世居于此的苗族同胞。

※大山深处,观灯火阑珊

渐至黄昏时分,大山深处的千家万户逐渐亮起了灯。随着天色越来越暗, 西江 千户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,眺眼望去,还可以看到苗寨呈现出牛头的形状。

从远处眺望,整个半山坡上的苗家寨子里星星点点,灯火阑珊,犹如繁星点缀在浩瀚的夜空,又恰似天上的繁星遗落在人间。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。那一刻,惟愿时光停驻于此。

月色朦胧,山间的风雨桥熠熠生辉,无比夺目。

从山脚仰视,上千座苗族吊脚楼从山上一直蔓延到山脚,鳞次栉比,层层叠叠,徐徐展开。如同一颗璀璨的宝石镶嵌于青山绿水之间,拥有着无法言喻的美。

西江 之于 贵州 ,就像 丽江 之于 云南 ! 众人皆言, 西江 商业化痕迹太重。然而,当你拾级而上,穿梭于山间小巷中,你会发现,山上的寨民依然过着原始的生活。无论是苗族老人的古语歌曲,还是热情四溢的高山流水,亦或者大山深处的万家灯火,都足以让人不虚此行。

【遗落的深山明珠】大利侗寨

大利侗寨位于 贵州 省 榕江 县栽麻镇,距县城25公里,全村皆为侗族。这里地处偏僻,隐匿于深山之中。由于交通不便,这里没有商业气息,一切都是原汁原味。

【交通】 榕江 汽车站坐1路车,到移动公司下车,走到 榕江 大桥桥南,有公交车可以坐到大利路口,大利路口距离村子还有5公里,需要翻山前行,可以徒步或者搭便车。

tips:通往村子的山路较窄,每逢雨季,时常伴有滑坡,所以通过时一定要谨慎小心。

寨中民居全为杆栏三合、四合木楼。寨中有五座风格各异的花桥(又名“风雨桥”,与鼓楼一样,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),木质结构,青瓦盖顶,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岁月,依然悠然的横架于小溪之上,见证着大利侗寨的历史与荣辱。

“山中无岁月,寒尽不知年”,我想世代生活在这片大山的侗族人都是幸福的,他们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喂马劈柴,岁月静好..... 这一座座风雨桥,亦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。

每当踏足这种世外 桃源 般的地方时,总会心生羡慕,羡慕可以世居于此的人们,享受着自然的馈赠,领略着人世间最好的事物。

当你置身大利,你会发现时间流淌的很慢,你可以漫步这里的小路,或者和当地人一起去山里采杨梅,更或者坐在风雨桥下,观远处山峦叠嶂,静听身侧流水潺潺......

侗寨顺山沟溯溪而建,一色的栏杆式青瓦木楼,鳞次栉比,寨中小溪潺潺,清流急湍,更有建于清乾隆58年的石板古道,漫步其中,远离尘世的喧嚣,尽情享受这里的烟火气息,真好!

沿着小溪向上游走去,偶遇挑柴的妇女健步走来,毫不费力,其后待在寨子的两天时间里,遇到的干活的,背柴的,扛锄头田间劳作的都是妇女,而看到的寨子的男人却都是在家待着,不禁产生了好奇,通过跟当地人交流,转而得知,原来侗寨保留着母系社会的部分传统,女子在外劳作,男子在家做饭带孩子,生活在这里的男人们很幸福啊!

这里的每一块石头,每一条木板,每一座小桥,都让人不知不觉间畅享曾经的岁月。

穿行小巷,偶遇一个用背带背负小弟的小姑娘,非常腼腆害羞,个子不高,却要肩负起照顾襁褓中的小弟,顿时感觉无比心酸,我与小姑娘同行走了一会,又遇到一个非常活泼的小姑娘,后来,搬起小板凳,跟她畅聊了许久,原来大山深处的孩子,并不都是腼腆少语的,也有活泼开朗的。

还记得初入寨中,那座映入眼帘的鼓楼吗?从这条石阶上去,可以近距离欣赏标志性的建筑-鼓楼,还可以近距离的俯瞰这座寨子。

是侗寨就会有鼓楼,过去的侗寨鼓楼都悬挂牛皮长鼓一面,寨里如有重大事项,即登楼击鼓,召众商议,故称鼓楼。

沿着小溪的下游缓缓前行,木楼零星分布,走着走着便逐渐走到村寨的尽头, 途中偶遇扛锄头从田间归来的老妪,亦有走在乡间小路,走向竹林深处的妇女......

相关文章